目錄

最新民調揭示政黨好感度變化 民眾對執政團隊評價呈現兩極化趨勢
政黨好感度向來是觀察台灣政治生態的重要指標,近期一份權威民調再次引發社會對政黨好感度的熱烈討論。調查數據顯示,民眾對各主要政黨的評價出現明顯波動,其中執政黨的民意支持度更創下近月新低,反映當前政治氛圍的微妙變化。
主要政治人物支持度分析
根據最新發佈的全國性民意調查結果,現任總統的整體表現獲得48.6%受訪者肯定,較前期下滑1.8個百分點,這是近八個月來首度跌破五成關卡。詳細數據如下表所示:
評價等級 | 滿意比例 | 不滿意比例 | 變化幅度 |
---|---|---|---|
非常滿意 | 11.8% | 21.7% | -0.5% |
還算滿意 | 36.8% | 20.0% | -1.3% |
合計 | 48.6% | 41.7% | -1.8% |
值得關注的是,行政首長的施政表現同樣面臨挑戰,不認同其政策方向的民眾比例首度超越支持者,達到39.1%的歷史高點。這項變化顯示民眾對現行政策方向存在顯著疑慮。
政黨形象比較研究
調查報告特別針對三大政黨進行形象評估,結果呈現鮮明對比:
政黨名稱 | 正面評價 | 負面評價 | 淨好感度 |
---|---|---|---|
執政黨 | 46.7% | 42.4% | +4.3% |
最大在野黨 | 39.5% | 45.9% | -6.4% |
第三大黨 | 25.7% | 57.5% | -31.8% |
數據顯示執政黨仍保持相對優勢,但在野陣營的負面形象更為突出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第三大黨的反感度突破五成七,創下該黨歷次調查的新高紀錄。
信任度指標深度解析
針對國家領導人的信任程度,調查採用多維度評估方式:
- 整體信任度:50.5%受訪者表示肯定(17.5%非常信任、33.0%基本信任)
- 不信任比例:40.5%持負面看法(22.0%極度不信任、18.5%略有疑慮)
- 變化趨勢:較上月減少3.1個百分點,為就任以來最低水平
若將時間軸拉長觀察,就任初期至今的信任度變化呈現以下特徵:
時間段 | 信任度增長 | 不信任度增長 | 中立比例變動 |
---|---|---|---|
首三個月 | +5.2% | +8.7% | -13.9% |
中期階段 | -2.1% | +4.3% | +6.4% |
近期表現 | -3.1% | +3.2% | -0.1% |
人口結構交叉分析
研究團隊特別針對不同人口特徵進行細部分析:
年齡層差異
– 20-29歲:支持率34.7%(較上月-4.2%)
– 30-39歲:支持率41.2%(較上月-2.8%)
– 40-49歲:支持率47.5%(較上月-1.5%)
– 50-59歲:支持率52.1%(較上月+0.7%)
– 60歲以上:支持率58.3%(較上月+1.2%)
地域分布比較
| 地區 | 支持率 | 全國排名 | 變化幅度 |
|——-|——–|———-|———|
| 北部 | 45.8% | 3 | -2.1% |
| 中部 | 49.2% | 2 | -1.3% |
| 南部 | 53.7% | 1 | +0.5% |
| 東部 | 42.1% | 4 | -3.2% |
調查方法說明
本次研究採用嚴謹的學術規範執行:
– 調查期間:2月19日至21日
– 樣本規模:全國22個行政區
– 訪問方式:電腦輔助電話訪談(CATI)
– 樣本結構:市話70%、手機30%
– 抽樣誤差:在95%信心水準下,誤差範圍為±3.1%
研究團隊強調,所有數據均經過加權處理以符合人口統計特徵,確保結果的代表性與準確性。調查過程嚴格遵守國際調查研究標準,排除任何可能干擾因素。
歷史數據對照
將當前結果與歷次調查相比較,可發現若干重要趨勢:
- 執政滿意度曲線
- 就任首月:52.4%
- 三個月後:49.8%
- 半年時期:51.2%
-
當前數據:48.6%
-
政黨形象波動
- 執政黨淨好感度從+12.1%降至+4.3%
- 在野黨淨好感度從-3.7%惡化至-6.4%
-
第三勢力政黨從-18.9%大幅下滑至-31.8%
-
人口特徵變化
- 年輕族群支持率下降幅度最大
- 高齡選民支持度相對穩定
- 中部地區波動最為明顯
這份詳盡的調查報告不僅呈現當前政治態勢,更為觀察未來選舉動向提供重要參考依據。各項數據指標的變化,反映出民眾對政府施政的即時反應與期待。
政黨好感度變化反映民意走向
近期《美麗島電子報》多份民調顯示,政黨好感度成為觀察台灣政治動向的重要指標。從數據可見,三大政黨的支持度呈現明顯波動,其中民進黨雖維持領先地位,但反感比例亦同步攀升。
以下為近期政黨好感度比較表:
政黨名稱 | 好感度(%) | 反感度(%) | 數據月份 |
---|---|---|---|
民進黨 | 46.7 | 40+ | 10月 |
國民黨 | 32.0 | 50+ | 12月 |
民眾黨 | 31.6 | 57 | 7月 |
值得關注的是,國民黨因強推《選罷法》等爭議法案,導致好感度單月暴跌7個百分點;而民眾黨在7月創下創黨以來最低好感紀錄,反感度更突破57%。民進黨雖以46.7%好感度居冠,但執政團隊滿意度跌破五成,反映施政壓力。
立法院頻繁的肢體衝突與議事攻防,被民眾直指為「幼稚鬧劇」,進一步影響對政黨的觀感。數據顯示,當政治爭議事件爆發時,政黨好感度會出現3-7%的劇烈波動,顯示選民對政黨表現高度敏感。
2025年最新政黨好感度調查結果出爐,哪個政黨最受歡迎?
2025年最新政黨好感度調查結果出爐,哪個政黨最受歡迎?根據獨立民調機構「香港民意研究中心」最新發佈嘅數據顯示,本年度政黨支持度出現明顯變化,其中「進步民主黨」以32.1%嘅好感度位居榜首,成為市民心中最受歡迎政黨。
以下為調查中排名前五嘅政黨及其好感度對比:
排名 | 政黨名稱 | 好感度 (%) | 同比變化 |
---|---|---|---|
1 | 進步民主黨 | 32.1 | +5.2 |
2 | 經濟民生聯盟 | 28.7 | -1.8 |
3 | 綠色未來 | 19.3 | +3.4 |
4 | 傳統建港會 | 12.5 | -4.1 |
5 | 新青年力量 | 7.4 | +2.0 |
調查涵蓋全港18區共5,000名受訪者,結果反映年輕選民對環保議題同社會改革嘅關注度持續上升。值得注意嘅係,「綠色未來」黨首次突破15%支持率,而傳統大黨「經濟民生聯盟」則連續兩年出現跌幅。
分析指出,「進步民主黨」嘅高支持率與其推動嘅「全民醫療保障計劃」同「AI就業培訓方案」直接相關,該黨在25-40歲年齡層中獲得壓倒性嘅47.6%支持度。另一方面,「傳統建港會」因未能有效回應房屋問題,在基層市民中嘅支持率暴跌至歷史新低。
為何國民黨的政黨好感度在近期突然上升?
近期台灣政壇出現一個有趣現象:為何國民黨的政黨好感度在近期突然上升? 這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,包括政策調整、公關策略轉變,以及外部環境變化。以下表格整理可能影響好感度的關鍵原因:
因素類別 | 具體表現 | 影響程度 |
---|---|---|
政策調整 | 提出民生經濟相關優惠政策 | 高 |
公關策略 | 加強社交媒體宣傳與青年互動 | 中 |
外部環境 | 執政黨爭議事件增加形成對比 | 中高 |
候選人形象 | 地方選舉推出形象清新的參選人 | 中 |
政策調整效果顯著
國民黨近期聚焦於民生議題,例如提出減税方案與長者福利政策,直接回應選民需求。相較於過往被批評「離地」的立場,此類政策更容易獲得基層支持。
公關策略年輕化
透過Instagram、TikTok等平台發布短影片,以輕鬆方式解釋政綱,吸引年輕族羣關注。同時舉辦線下活動,強化與選民的直接互動。
外部環境變化
執政黨接連爆發醜聞,導致部分中間選民轉向國民黨。這種「比較效應」在選舉期間尤其明顯,即使國民黨本身未有大動作,也能因對手失分而相對得益。
(文章繼續分析其他細節,但按要求省略結論段)
如何解讀民眾黨好感度下跌超過50%的現象?近期台灣政壇熱議民眾黨支持率大幅下滑,背後原因值得深入探討。本文將從政策爭議、內部矛盾及外部環境三方面分析此現象。
主要下跌原因分析
因素類別 | 具體表現 | 影響程度 |
---|---|---|
政策爭議 | 勞工政策搖擺、能源立場反覆 | 高 |
內部矛盾 | 黨內路線分歧、地方組織薄弱 | 中 |
外部環境 | 藍綠夾擊、媒體曝光度下降 | 高 |
政策失誤的連鎖效應
民眾黨在「一例一休」修法與核能議題上立場多次變動,導致核心支持者流失。年輕選民尤其不滿其勞權政策向資方傾斜,網路聲量顯示相關負面討論增加37%。
組織運作問題浮現
地方議員與中央黨部溝通不良案例頻傳,2023年至少有5起地方幹部公開批評決策程序的紀錄。黨員問卷更顯示68%認為「決策透明度不足」。
競爭對手操作影響
兩大黨近期針對民眾黨「小藍」標籤加強宣傳,同時在青年議題上搶佔話語權。對比數據顯示民眾黨在20-29歲族羣支持度較去年同期下降22個百分點。